(點擊圖片查看實驗室網站↓)
歷史淵源:
實驗室前身為1991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中國科學院氣體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2005年,該重點實驗室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氣資源研究室整合,2009年4月經中國科學院批準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為70人,具有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的學科齊全的優勢,是國內油氣資源研究領域的重要隊伍。
總體定位:
面向國家對油氣資源的重大需求,針對制約我國油氣勘探進程的勘探理論與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創新研究,聚焦油氣基礎地質理論、勘探關鍵裝備與前沿技術研發、油氣資源大數據分析等學科方向。以油氣綜合地球物理為特色,建設油氣資源大數據中心,遠期可進一步聚合形成地球科學大數據中心,支撐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研究方向:
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將在聚焦于油氣地質基礎理論、地球物理勘探理論與前沿技術、關鍵地球物理裝備研發等三個優勢研究方向開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開拓新的大數據分析方法及應用與智能計算研究方向,構建多源、多尺度、多屬性為特征的油氣資源大數據平臺。這一平臺可為油氣工業提供大數據分析與實際應用服務,并力爭遠期可進一步聚合形成地球科學大數據平臺。
人才隊伍:
實驗室集中了油氣基礎地質理論、勘探關鍵裝備與前沿技術研發、油氣資源大數據分析等多學科人才,是一支多學科協同發展的綜合性研究隊伍。實驗室目前有固定人員70人,其中研究員16人,副研究員14人,助理研究員2人;正高級工程師4人,高級工程師2人,工程師24人,助理工程師8人。杰出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7人次擔任國際學術組織和國內專業學會職務。實驗室研究人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特等獎3項(科學技術獎2項和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科學進步獎4項和科學技術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6項(科技進步獎4項、自然科學獎1項、成果轉化獎1項)。劉光鼎院士獲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王彥飛研究員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郝天珧研究員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光榮稱號,陳代釗研究員獲中國科學院大學“杰出貢獻教師獎”。
社會貢獻:
近5年來,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持和完成了項目共計203項,其中國家項目105項(包括重大科技專項項目12項、重大科研裝備研制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973項目4項、863計劃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項、重大項目基金1項、重大研究計劃基金4項、重點項目4項、國際合作與交流1項、聯合基金2項、面上和青年基金47項等),中科院項目14項,橫向項目84項。依托上述項目的實施,實驗室在以OBS和MEMS為代表的核心地球物理裝備研發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促使我國在上述領域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在以復雜介質地震波傳播精細模擬與偏移成像、油氣綜合地球物理聯合反演理論與算法、多尺度綜合為代表的地球物理勘探理論與前沿技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實驗室關于碳酸鹽巖沉積、白云化作用,油氣地球化學、盆地流體-巖石相互作用方面的成果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針對我國陸相盆地油氣勘探中面臨的油氣成藏關鍵問題開展的相關研究獲得創新性成果。實驗室近期將聚焦于建設以大數據分析、沉積學與油氣成藏動力學實驗體系、油氣綜合地球物理數據聯合反演理論研究、海量數據高性能計算能力、地球物理裝備研發測試等為優勢,可支撐油氣資源及地學研究的綜合性大數據平臺,支撐國家油氣資源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實驗室近期重點研究方向:
·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與油氣資源大數據中心建設
·多尺度地球物理綜合研究與高性能計算
·地震高分辨率成像與反演理論與技術
·綜合地球物理方法與技術
·油氣綜合地球物理聯合反演理論與技術
·碳酸鹽巖沉積-成巖-成儲動力學
·油氣成藏動力學
·油氣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
·應用地層古生物學
·頁巖油氣賦存機理與資源評價方法
·海底地球物理探測裝備與技術
·MEMS數字檢波器與全數字地震采集系統
·深層-超深層智能導鉆關鍵傳感裝備與技術
主 任:王彥飛
副主任:劉禮農 徐亞
——學科組信息——
大數據分析方法與智能計算
組長:王彥飛
成員:劉伊克 王真理 嚴紅勇 于彩霞 潘文勇 張洪宙 鄒安祺 張舒揚
地球物理裝備技術
組長:楊長春
成員:薛旭 李航 李宗偉 董旸 孫晨 王京京 張瀟筱 劉婧 周永健
地震勘探理論與方法
組長:王一博
成員:高紅偉 劉禮農 張江杰 魏偉 鄭憶康
油儲地球物理與多尺度計算
組長:霍守東
成員:劉洪 伍向陽 陳景波 張美根 黃為清 桂生
海陸油氣綜合地球物理
組長:徐亞
成員:郝天珧 游慶瑜 張麗莉 黃松 張妍 趙春蕾 胡耀星 徐錫強
王元 許晴 李少卿 張盛泉 南方舟 王娟
油氣成藏理論與應用
組長:張立寬
成員:羅曉容 張劉平 郭光軍 李曰俊 雷裕紅 張立寬 程明 劉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