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
編號 |
獲獎類別與等級 |
成果名稱 |
我所主要完成人 |
單位
排名 |
2003年 |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 |
劉東生 |
—— |
2019年 |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復雜地質過程的激光微區同位素研究
|
楊進輝
楊岳衡
謝烈文
吳福元 |
|
2017年 |
Z-104-2-01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華北克拉通破壞
|
朱日祥
陳 凌
張宏福
湯艷杰
英基豐 |
—— |
2015年 |
Z-104-2-05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電離層變化性的驅動過程
|
萬衛星(排名第一)
劉立波(排名第二)
寧百齊(排名第三)
趙必強(排名第四)
丁 鋒(排名第五) |
|
2014年 |
Z-104-2-01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晚新生代風化成壤作用與東亞環境變化
|
郭正堂(排名第一)
郝青振(排名第二) |
—— |
2014年 |
Z-104-2-03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二十萬年來軌道至年際尺度東亞季風氣候變率與驅動機制
|
譚 明(排名第三)
|
—— |
2013年 |
Z-104-2-03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華北克拉通早期陸殼形成與演化
|
翟明國(排名第一)
郭敬輝(排名第二)
彭 澎(排名第三) |
—— |
2012年 |
Z-104-2-02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中亞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環境效應
|
肖文交(排名第一)
孫繼敏(排名第二)
高 俊(排名第三) |
—— |
2011年 |
Z-104-2-01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中國東部燕山期花崗巖成因與地球動力學
|
吳福元(排名第一)
李獻華(排名第二)
楊進輝(排名第三) |
—— |
2009年 |
Z-104-2-01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大別山-蘇魯大陸深俯沖及其對華北克拉通
的影響
|
葉 凱(排名第一)
張宏福(排名第二)
王清晨(排名第三)
楊建軍(排名第四)
劉景波(排名第五) |
—— |
2006年 |
Z-104-2-01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巖石剩磁機理與古地磁場
|
朱日祥(排名第一)
張毅剛(排名第二)
潘永信(排名第三)
鄧成龍(排名第四) |
—— |
2001年 |
Z-104-2-01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中國西南特提斯造山帶構造與新生代碰撞變形
研究
|
鐘大賚(排名第一)
從柏林(排名第二)
張 旗(排名第五) |
—— |
2000年 |
Z-104-2-02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我國干旱半干旱區十五萬年來環境演變的動態過程及發展趨勢
|
劉東生(排名第一)
劉嘉麒(排名第三) |
—— |
2019年 |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深部資源電磁探測理論技術突破與應用
|
底青云
薛國強
王中興
安志國
付長民 |
第一 |
2011年 |
J-252-0-01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特等獎 |
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
|
王二七
(排名第三十一) |
第二
十三 |
2016年 |
J-210-2-02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延長油區千萬噸大油田持續上產穩定勘探開發關鍵技術
|
羅曉容(排名第三) |
5(4) |
2015年 |
J-223-2-03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山區高速公路運營保障關鍵技術及裝備
|
李志清(排名第五) |
第二 |
2015年 |
J-25201-2-01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
郝天珧(排名第三)
游慶瑜(排名第八) |
第五 |
2013年 |
J-210-2-05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延長組下組合找油突破的
勘探理論與關鍵技術
|
羅曉容(排名第三) |
第三 |
2012年 |
J-252-2-14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金川鎳礦高應力特大型礦床連續開采綜合技術
|
馬鳳山(排名第八) |
第六 |
2012年 |
J-252-2-09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中國東部中生代隱伏金屬礦找礦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突破
|
劉建明(排名第七) |
—— |
2011年 |
J-210-2-02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中國東部成熟探區新增17億噸探明儲量油氣
成藏新認識與勘探新技術
|
—— |
第六 |
2011年 |
J-232-2-02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大型礦山排土場安全控制關鍵技術
|
戴福初(排名第十) |
第七 |
2009年 |
J-232-2-01-D01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工程地質結構研究及重大工程防災應用
|
伍法權(排名第一)
楊志法(排名第二)
秦四清(排名第三)
胡瑞林(排名第四)
李 曉(排名第五)
馬鳳山(排名第六)
張路青(排名第七)
劉大安(排名第八)
尚彥軍(排名第九)
祝介旺(排名第十) |
第一 |
2008年 |
J-232-2-02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三峽庫區重大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關鍵技術
|
李 曉(排名第三)
胡瑞林(排名第五) |
第三 |
2006年 |
J-222-2-01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黃河流域水資源演變規律與二元演化模型
|
—— |
第四 |
2003年 |
J-210-2-04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招遠金礦集中區地質與找礦
|
劉秉光(排名第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