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本年度共有5個項目獲陳嘉庚科學獎,6人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我所朱日祥院士作為主要完成人的“華北克拉通破壞”項目榮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新聞發布會現場
朱日祥院士
陳嘉庚科學獎簡介
陳嘉庚科學獎是以對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勵。它的前身是1988年設立的陳嘉庚獎。
2003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科學獎共設六個獎項(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以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
2010年基金會又增設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兩個獎項均突出強調做出“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陳嘉庚獎1988年設立以來共組織了8次評獎、頒獎工作,共有63位我國優秀的科學家(其中地球科學共14人)獲此殊榮,我所劉東生院士曾于1989年獲得首屆陳嘉庚獎。
獲獎項目“華北克拉通破壞”簡介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陸,通常表現為缺乏明顯的巖漿活動和地殼變形,因此傳統上認為克拉通是穩定的。但華北克拉通在中生代發生了大規模的巖漿活動和陸內造山,這些地質現象成為困擾地球科學家近百年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朱日祥及其團隊對華北克拉通開展了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多學科綜合研究。發現了華北克拉通巖石圈減薄、大規模巖漿活動和構造變形只是克拉通演化過程中的表現形式,其實質是巖石圈地幔物質組成與屬性發生了根本轉變,導致克拉通固有穩定性的破壞,改變了人們對古老克拉通“一成不變”的傳統認識。確定了華北克拉通破壞主要發生在東部陸塊,破壞峰期為早白堊世。華北克拉通西部陸塊仍保持穩定屬性,中部陸塊表現為部分被改造的特征。發現了早白堊世西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是導致華北克拉通破壞的一級驅動力,俯沖板片在地幔過渡帶的滯留脫水使上覆地幔發生熔融和非穩態流動,是導致克拉通破壞的主要途徑。論證了洋-陸相互作用導致克拉通破壞與大陸增生是全球大陸演化的普遍規律,這些發現和認知為陸內造山與成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板塊構造及成礦理論。
(供稿:綜合辦、科技處 攝影:任暉)